从太白县城向西南,沿着姜眉公路驱车40公里,就到了王家堎镇政府驻地中明村。走进中明村,廉政文化氛围浓厚,满眼的廉政文化元素让人应接不暇,置身其中让人如沐清风,中明村也在2020年被市纪委命名为宝鸡市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。

督宪牌亍,德政廉绩。保存于王家堎镇中明村户外村史馆的“督宪牌亍”石碑,相传是嘉庆四年(1799年)清代名相松筠出任陕甘总督镇压白莲教起义时,为了规范筹粮行为,防止官兵扰民,发布了一道总督部堂令,其中有十三条规定,明确了官兵向农户征集夫役、骡马、粮、油、鸡、鸭等价格,要求官兵照价向农户付钱购买,并将其内容刻于石碑上,立于官兵必经之地老爷庙(现位于镇政府院内)旁的道路边,以供过往官兵阅览并遵照执行,“督宪牌亍”彰显着松筠德政廉绩,也启示着今天的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,实事求是,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。

党性教育,倡廉有行。走进中明党性教育馆,头顶悬挂党徽,大厅正面正中墙上庄严的党旗,党旗前侧,镶刻着入党誓词。背景墙左侧是五位国家领导人的名言警句,右侧是对党性的深刻阐述。沿着通道走过,顺着木楼梯而上,“革命活动史”、“集体生产史”、“改革开放史”、“全面从严治党史”四个板块逐步呈现在眼前,珍贵的历史照片、实物、模范人物先进事迹、全面从严治党要求、廉政为民故事、家风家训传承等内容,传播了廉政理念,筑牢了党员的思想道德防线,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,筑牢“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”的思想堤坝,塑造忠诚、干净、担当的廉洁氛围。

搬迁新居,家风家训。在中明村新建的移民搬迁点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陈列侧墙,融入王家堎镇美丽乡村建设。镇纪委动员党员干部、群众互相交流,挖掘自家的家风、家训,制成家风家训牌悬挂于门前,时刻提醒村民注重家风建设,培育好家风,传承好家训,以“小家庭”话“大廉政”,引导村民重视家庭美德建设,重视廉洁自律和个人修养,达到在全社会逐渐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。

文化广场,清风廉韵。在村庄的中间,有一个利用搬迁户腾退的旧宅基地建成的文化广场,广场中间是一组木制的跷跷板,交叉点上有一个大大的“秤”字,仿佛在提醒人们:作人有公心,处世要公道,办事要公正。广场四周的墙上,是廉政文化、家风家训、“新二十四孝”、传统十大美德、乡村振兴等温良孝悌、崇善尚德的宣传版面,增强了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,形成了“人人思廉、全民促廉”的新风尚,实现了全镇党员干部群众的受教育面全覆盖。
近年来,王家堎镇深入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,不断强化全面从严治党“两个责任”,把深化宣传教育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来抓,始终坚持把廉政文化建设和党委、政府各项工作紧密结合,充分挖掘当地资源,把廉政文化融入到脱贫攻坚、项目建设、文化旅游、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的方方面面,使廉政文化无处不在,起到了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教育效果,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。